昨日世界─—古生物學家帶你逆行遊獵五億年前的世界.16個滅絕生
昨日世界―— 古生物學家帶你逆行遊獵五億年前的世界,16個滅絕生態系之旅
Otherlands: Journeys in Earth's Extinct Ecosystems
出版品牌:鷹出版
作者:湯瑪斯‧哈利迪 (Thomas Halliday)
譯者:林麗雪
ISBN:9786269613731
內容簡介 |
「大家不要說過去已經死了。
過去與我們和內在有關。」
――烏哲魯・露娜可(Oodgeroo Noonuccal)
湯瑪斯.哈利迪是伯明翰大學一位優秀、年輕、榮獲獎項加持的古生物學家。《昨日世界》(Otherlands)是他的第一本著作。
全書的陳述以更新世犀牛、大象、及獅子與鹿、狼及熊並肩共存的最晚近一個冰河期中的阿拉斯加開始,《昨日世界》以十六個章節引領讀者一路回到原始多細胞生物剛開始出現的五億五千萬年前。
宛如一位進行時光旅行的抒情自然作家,哈利迪帶領讀者回到一些特定時期和地點,以靈性詩意的筆觸描繪出當時地貌、怪異卻也讓人感覺似曾相識的生物、這些生物的互動模式、大氣結構、植物樣貌──以及剛發生過哪些事、接下來可能又將發生哪些事。我們從侏儸紀中長達七百公里的玻璃礁、五百三十萬年前地中海含鹽盆地的迅速回填、和四千一百萬年前存在於南極的熱帶雨林中學到恐龍,更遑論人類,在這驚人故事中現身的時間其實何其短暫。
一如作者所言,這些過去的歷史本身就很重要,但它們同時也能幫助我們了解地球在目前和未來可能會發生哪些事。
「托馬斯•哈利迪 (Thomas Halliday) 的處女作是萬花筒般、令人回味的深入時間之旅。他以安靜的化石紀錄和複雜的科學研究,將它們帶入生動、多彩、三維的世界。四千一百萬年前,您會發現自己在森林茂密的南極洲與兩公尺高的巨型企鵝相鄰,或者在大約四億年前的南非聽到冰山的歌聲。也許最重要的是,他及時提醒我們這個星球的無常,以及我們可以從過去學到什麼。」
——安德里亞·伍爾夫,《自然的發明》一書的作者
「深度時間很難捕捉——甚至難以想像——但哈利迪在這本引人入勝的書中做到了這點。」
——比爾·麥基本
推薦者
焦傳金 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
蔡任圃 北一女中生物科教師
黃貞祥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
洪伯邑 台大地理環境資源系副教授
洪廣冀 台大地理環境資源系副教授
蔡政修 台大生科系助理教授
魏國彥 台大地質系教授
黃奇瑜 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系兼任教授
作者簡介 |
作者∣湯瑪士.哈利迪(Thomas Halliday)
於1989年生於愛丁堡,成長於湖泊區及蘭諾克黑森林(Black Wood of Rannoch)。他在2010年獲得劍橋大學自然科學學士,緊接著又於2011年在布里斯托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獲得碩士學位,並於2015年以哺乳類動物在大滅絕後的演化的相關研究於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獲得博士學位,該項研究同時也被評選為全英生物科學最佳論文,而獲頒林奈學會獎章。
譯者簡介 |
譯者∣林麗雪
吳大猷科學普及著作獎譯作類金籤獎得主。
台灣大學政治學系畢業。曾任職國會助理、記者與編輯。喜愛大自然與有生命力的人、事、物,熱愛文字工作。
譯有《政治秩序的起源》(下卷)、《當收入只夠填飽肚子》、《英雄:大屠殺、自殺與現代人精神困境》、《自由的選擇》、《大掠奪:華爾街的擴張和美國企業的沒落》、《規模的規律和祕密》、《三零世界》、《解讀民粹主義》、《一次讀懂政治學經典》、《荒野之子》、《湖濱散記》、《自主學習大未來》等書。合譯有《後真相時代》、《獲利團隊》、《美國金權》等書。
目錄 |
導言 百萬年之屋
第一章 解凍
更新世:猛瑪象,美國阿拉斯加州,北部平原,20000年前
第二章 起源
上新世:孕育人類的河流,肯亞卡納波伊(Kanapoi),400萬年前
第三章 洪水
中新世:乾涸的海,義大利加爾加諾(Gargano),533萬年前
第四章 家園
漸新世:火山草原,智利廷吉里里卡(Tinguiririca),3200萬年前
第五章 循環
始新世:極地雨林,南極洲西摩島,4100萬年前
第六章 重生
古新世:滅絕荒原,蒙大拿州地獄溪(Hell Creek),6600萬年前
第七章 信號
白堊紀:噴發之湖,中國遼寧省義縣(Yixian),1.25億年前
第八章 基礎
侏羅紀:大玻璃礁,德國施瓦本,1.55億年前
第九章 偶然
三疊紀:翼爬蟲峽谷,吉爾吉斯麥迪根地層,2.25億年前
第十章 季節
二疊紀:雨季沙漠,尼日莫哈提,2.53億年前
第十一章 燃料
石炭紀:石松沼澤,美國伊利諾州馬榮溪(Mazon Creek),3.9億年前
第十二章 合作
泥盆紀:熱水沼澤,蘇格蘭萊尼(Rhynie),4.7億年前
第十三章 深度
志留紀:光秃秃的地球,俄羅斯亞曼卡西,4.35億年前
第十四章 轉變
奧陶紀:濾海,南非蘇姆,4.44億年前
第十五章 消費者
寒武紀:蠕蟲世界,中國雲南省澄江,5.2億年前
第十六章 緊急情況
埃狄卡拉紀:微生物地衣,澳洲埃迪卡拉丘陵,5.5億年前
結語:一個叫希望的小鎮
more
書摘 |
內文試閱
導言 百萬年之屋
「大家不要說過去已經死了。過去與我們和內在有關。」
――烏哲魯・露娜可(Oodgeroo Noonuccal) ,《過去》(The Past)
「是哪場暴風雨把我吹進那個古老歲月的深海,我不知道」
――歐萊・沃姆(Ole Worm)
我望著窗外,視線越過農田、房屋和公園,望向一個數百年來一直被稱為世界盡頭的地方。它之所以有這個名字,是因為它過去遠離倫敦,但倫敦現在已經吸收了它。不久之前,這裡真的就是世界的盡頭。這裡的土壤是在上一個冰河時代沉澱下來與鋪設出來的,是曾經流入泰晤士河(Thames)的河流沉積的礫石混合物。隨著冰河的推進,它們改變了路線,因此泰晤士河現在入海的河口,比以前偏南了一百多英里。從山脊上,黏土被冰的重量壓碎,我們幾乎可以在心裡剝離樹籬、花園和路燈,想像另一片土地,一片綿延數百英里的冰層( ice sheet) 邊緣的寒冷世界。冰冷的礫石下面就是倫敦黏土層(London Clay),就連這片土地上更古老的居民都還保存在這裡,包括鱷魚、海龜和馬的早期親戚。牠們居住的地方滿是紅樹林、棕櫚樹和木瓜樹組成的森林,以及富含海草和巨大睡蓮的水域,這裡是一個溫暖的熱帶天堂。
過去的世界有時候似乎是難以想像的遙遠。地球的地質歷史可以追溯到大約四十五億年前。生命在這個星球上已經存在了大約四十億年,而比單細胞生物更大的生命,則可能已經存在了二十億年。古生物學記錄揭露了以地質年代(geological time)來看,地球的景觀是多樣化的,有時還與今天的世界完全不同。蘇格蘭地質學家兼作家休・米勒(Hugh Miller)在思考地質年代的時間長短時,指出人類歷史的所有歲月「都延伸不到地球的昨日,更無法觸及到更遙遠的無數年代」。這個昨日當然很長。如果將地球四十五億年的歷史濃縮為一天並播放出來,那麼每一秒的鏡頭就會有超過三百萬年的歷史。我們將看到生態系統隨著構成其生命部分的物種的出現和滅絕,而迅速興衰。我們將看到大陸漂移、氣候條件瞬息萬變,突發的戲劇性事件顛覆了長期存在的群落,並帶來毀滅性的後果。使翼龍、蛇頸龍和所有非鳥類恐龍滅絕的大規模滅絕事件,從開始到結束,只花了二十一秒。而人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則在這一天的最後千分之二秒才開始。
在這段濃縮歷史的最後千分之一秒開始時,埃及在現在的盧克索(Luxor)附近修建了一座太平間寺廟群,法老拉美西斯二世(RamessesⅡ)就埋葬在這裡。回首這棟拉美西姆祭廟建築,只是在深邃的地質時代讓人眼花撩亂的懸崖上瞥了一眼,但這座建築卻是眾所周知關於無常的提醒。拉美西姆祭廟是珀西・比希・雪萊(Percy Bysshe Shelley)的詩歌〈奧茲曼迪亞斯〉(Ozymandias)的靈感來源,這首詩將全能法老的誇誇其談,與寫詩時黃沙一片的景色形成了對比。
我第一次讀這首詩時,並不知道它在描述什麼,還誤以為奧茲曼迪亞斯是某種恐龍的名字。這個名字又長又不尋常,還很難發音。詩中所用的描寫語言,說的是暴政和權力、石頭和國王。簡而言之,這種模式符合我童年時期有關史前生活的插畫書籍的模式。在我讀到「我遇到一個來自古國的旅人,他說:『沙漠中矗立著兩條巨大而沒有軀幹的石腿』」時,我想到的是一層石灰,塗抹在一些可怕的史前野獸遺骸上。也許真的是一頭霸王龍(Tyrannosaurus,按:又名暴龍),現在已經在北美洲的荒地裡,碎成了骨頭與碎骨。
但並不是所有破碎的東西都遺失了。「在底座上出現了這些文字:『我是萬王之王,奧茲曼迪亞斯,;看看我的豐功偉業,再強大的人也只能臣服於我!』但除了廢墟,什麼都沒留下。」這些句子可以視為是時間對一名自命不凡的統治者證明了,唯一不朽的只有時間自己,但這位法老的世界,已經被人們記住了。雕像是它存在的證據;伴隨著文字的內容,文體的細節,與前後文的線索。以這種方式閱讀時,〈奧茲曼迪亞斯〉提出了一種思考這些化石生物及牠們生存環境的方法。除去狂妄自大,這首詩可以被解讀為是關於從殘存到現在的歷史遺跡中,尋找過去的真實。即使是一個碎片本身也可以說明一個故事,這是一個證據,證明了在人跡罕見的平坦沙地之上,曾經存在於這裡的其他事物。對於一個已經不復存在,但仍然清晰可辨的世界來說,岩石之間的東西暗示了它的存在。
拉美西姆祭廟這個名字最初被翻譯成「數百萬年的房子」(The House of Millions of Years),這是一個很適合用來形容地球的稱呼。我們的星球的過去同樣隱藏在塵土之下。它的地殼上留下了它形成和變化的痕跡,它也是一個太平間,用石頭與化石當作墓碑的標記、面具和遺體,來紀念它過往的居民。
那些世界與那些異鄉,已經無法造訪,至少無法實體造訪。你永遠無法造訪巨型恐龍大步行走的那個環境,你永遠無法在牠們行走的土地上行走,在牠們游泳的水中游泳。體驗牠們的唯一方法就是透過岩石,閱讀冰凍沙子裡的印記,想像一個已經消失的地球。
本書是對地球過去的探索,檢視它在歷史上發生的變化,以及生命在這個過程中找到的適應或不能適應的方法。在每一章裡,我們將在化石記錄的引導下,參觀一個地質歷史遺址,觀察動植物,沉浸在那個景觀裡,並從這些滅絕的生態系統中,了解我們自己的世界。我希望以旅行者和遊獵者的心態,參觀這些已經滅絕的遺址,並架起從過去銜接到現在的橋樑。當一個景觀變得可見並呈現在眼前時,我們就更容易了解,生物在那個環境裡生活、競爭、交配、進食和死亡的常見方式。
直到六千六百萬年前、「五大」大滅絕的最後一次,我們為每一個地質時代選擇了一個地點;而這一切的過往共同構成了新生代(Cenozoic),也就是我們自己的時代。在大滅絕之前,我們為每個地質時期(其中包括幾個時代)選擇了一個地點,一路追溯到五億多年前埃迪卡拉紀(Ediacaran)多細胞生命開始出現的源頭。有些地點被選中,是因為它們含有非凡的生物學特徵,有些地點則是因為它們不尋常的環境,還有一些地點則是因為它們被保存得非常精確,讓我們可以異常清晰地窺見,這些已消逝的物種如何存在與互動。
旅程總是從家裡開始,而這段旅程將從今日開始,在時間上慢慢倒流。我們將從更新世冰河期(Pleistocene ice age)相對樸實的環境開始,當時冰河將世界上大部分的水鎖在冰中,降低了全球海平面,然後我們的旅程逐漸推回到過去。生命和地理環境將變得越來越不熟悉。新生代的地質時代將帶著我們返回人類早期,穿過地球上有史以來最大的瀑布,和被溫帶森林覆蓋的南極洲,然後一直到白堊紀(Cretaceous)末的大滅絕。
除此之外,我們還將見到中生代(Mesozoic)和古生代(Palaeozoic)的居民,參觀由恐龍霸占的森林、綿延數千公里的玻璃海綿礁石,和被季風浸透的沙漠。我們將探索物種如何適應全新的生態系統,向陸地和空中遷徙,以及生命如何在創造新的生態系統過程中,為更複雜的多樣性創造出可能性。
在短暫造訪距離我們約五億五千年的元古代(Proterozoic)後,我們將返回我們自己所處的今日地球。由於人類造成的干擾,現代世界的景觀正在迅速變化。與過去地質學上的環境劇烈變化相比,我們可以推論在最近和較遙遠的未來會發生什麼變化?
我們無法輕易地在地球上進行實驗,以測試高碳量大氣在大陸規模的變化,我們也沒有足夠的時間,在全球生態系統崩潰獲得緩解之前,親自觀察它造成的長期影響。我們必須基於世界如何運作的精確模型得出預測。在這裡,地球在整個地質歷史中的動態,提供了一個天然的實驗室。長期問題的答案,只能透過觀察過去的某些時期來找到答案,而這些時期可以反映出我們對未來地球的預期。地球已經發生了五次大滅絕,大陸陸地孤立又重新結合、海洋和大氣化學以及環流的改變,為我們提供了所有的資料,讓我們了解,地球上的生命在各個地質時間上如何生活。
對於我們的星球,我們可以提出問題。過去的生物學不僅僅是用困惑的眼睛窺視一眼的新奇稀罕事物,或者是陌生且彷彿屬於另一個世界的東西。適用於現代熱帶雨林和凍原(tundra) 地衣世界的生態學原則,也同樣適用於過去的生態系統。雖然演員陣容不同,但戲碼還是一樣。
單獨來看,一塊化石可以是一堂關於解剖變異、關於形狀和功能,以及關於有機體經過簡單調整變成通用的發育工具包有什麼效果的精采課程。但正如古代雕像必定立足於文化背景下一樣,無論是動物、植物、真菌或者微生物,沒有一個化石是獨立存在的。每一個化石都曾經生活在一個生態系統中,有無數物種和環境相互作用,而生命、天氣和化學的複雜混合,也取決於地球的自轉、大陸的位置、土壤或水中的礦物質,以及一個地區以往居住的物種所施加的限制。從18世紀以來,古生物學家一直嘗試的一個挑戰,就是重新創造出化石所在,以及造成這些化石的生物所生活的世界,而在過去幾十年裡,這些嘗試的速度和細節都加強了。
more
詳細資料 |
商品條碼EAN:9786269613731
ISBN:9786269613731
印刷:黑白
頁數:448
裝訂:平裝